這里寫上圖片的說明文字(前臺顯示)

1920_300px;

《論語別裁》讀后感

來源:敦煌公司    作者:牛英霓    時間:2018-8-31

當(dāng)我讀到南老師《論語別裁》的“八侑第三”和“里仁第四”篇時,才對“禮”和“仁”有了淺顯的認(rèn)識,一方面我明白了懂得“禮”不僅是人的一種外在行為,更深的意義是代表了一種文化精神;另一方面我明白了“仁”是孔子學(xué)問的中心。

一、“禮”的表象與內(nèi)在的應(yīng)用

之前我們學(xué)了第一篇“學(xué)而”,是個人求學(xué)的宗旨;第二篇“為政”,也就是為學(xué)的外用;此篇“八佾第三”是把個人的內(nèi)圣為學(xué),乃至于外用的為政,綜合起來的一種文化精神。

南老師說,文化是靠每個人自覺自發(fā),自省自悟的,文化不是法律,不能由他人來管的。所以,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“禮”是要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,是個人內(nèi)在自發(fā)的一種道德精神,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表象形式。事事要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誠懇,而不完全在于形式,一切形式,都必須配合內(nèi)心的誠懇,才有意義。

2018年2月2日再次踏入敦煌這座神奇的歷史文化名城,再次重新融入敦煌公司這個大家族,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公司日常的待人接客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與協(xié)調(diào)。迄今為止,通過半年多的管理與學(xué)習(xí),作為一名敦煌公司的管理者,我覺得自己在“禮”的內(nèi)在與外用上都做得不夠好,還沒有充分的領(lǐng)會“禮”的精神。 正如南老師文中所講,一個人的修養(yǎng),對人對事,都要有種“祭神如神在”的心理。否則,表面上非常恭敬,內(nèi)心里又是另一回事,那是沒有用的。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樣,求學(xué)問也是一樣,做事也是一樣,誠懇地向人請教,就是“禮”的精神,也是做人的道理。一名管理者,沒有內(nèi)容而自以為了不起是驕,有內(nèi)容而看不起人為傲,后人把它連起來就是驕傲。一個管理者要求下屬能盡忠,首先從自己衷心體諒下屬的禮敬做起。如對下屬仁慈、愛護(hù)、教導(dǎo),對事不對人等等,這也就是說上面對下面如果盡心,那么下面對上面也自然忠心。換位交換,這忠心自然就換出來了。你對下屬,以“禮”敬事敬人,下屬對你,自然以“禮”忠于事,忠于你。這樣部門同事之間自然一片融洽,工作溝通無所不暢。

二、“里仁”中的處世之道

“里仁第四”篇中南老師主要講一個人如何處在“仁”的境界。處世、處人,尤其是自處,都要有“自處之道”。再明白點講,什么叫“里仁”呢?就是我們隨時要把修養(yǎng)、精神放在“仁”的境界。我個人對此篇的理解有以下兩點:

第一、“仁”的真正含義。南老師說“仁”是什么?中國古代“仁”字這樣寫:人兩足走路旁加個二,為什么不是加個“一”?“二人”是兩個人,就是人與人之間,有我就有你,有你就有他。有你、我、他,就有社會。有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,人和人之間就產(chǎn)生了怎樣相處、怎樣相愛、怎樣互助的問題。這些問題就是“仁”!叭省本褪侨伺c人之間的事。

第二、“仁”在實踐中的運用之道。南老師在此篇中說,一個人真有了“仁”的修養(yǎng),就不會特別討厭別人了。好比一個大宗教的教主,對好人固然要去愛他,對壞人也要設(shè)法改變他、感化他,最好也使他進(jìn)天堂,這樣才算對。所以說一個真正有志于“仁”的人,看天下沒有一個人是可惡的,對好的愛護(hù)他,對壞的也憐憫他、慈悲他、感化他。這段話讓我感觸頗深,每天面對許多的客人和公司員工,怎樣才能做到面對好的和不好的人和事,都能平靜處理,不夾雜個人厭惡情緒在里面,能堅持原則而又不失禮,能公平處理而又不讓員工心生怨恨,能面對喜惡而面不顯露,要做到這些還真是不容易,說來簡單,踐行不易。所以,要不斷地歷練心態(tài),通過不斷學(xué)習(xí),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(yǎng),用原則心去要求員工,用公平心去待員工,用歷練心去用員工,用愛心去關(guān)心員工,用正直心去感染員工,用責(zé)任心去管理員工。只有這樣,才能做到公司全體員工團(tuán)結(jié)和氣,呈現(xiàn)一片和諧的工作氛圍,才能真正體現(xiàn)“仁”的作用。

上篇:

下篇:

友情鏈接
icon
100_100px;